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身边的事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栾城生活习俗小考

    信息发布者:君令天下
    2017-03-29 09:59:22   转载

     一、留须
        从戏曲、电影、小说中我们常常看到男子留着这样、那样的胡子、栾城也不例外,男子古有留须之风,何时留须,亦有常规,一俟儿子娶妻成家,爷辈即行留须,在唇上留两撇胡子,叫做八字胡;如果孙辈娶妻成亲,父辈即留海胡,于颔下留须。所以,旧时男子到理发馆剃头、刮脸,理发师傅不敢冒然给顾客刮去胡子,而问清什么样式的胡子。

        二、村口礁臼
        有的村庄,村口至今立有碓臼。碓臼乃往昔舂谷去皮之物。为什么村口立有碓臼,推究起来,这一遗迹颇是耐人寻味。如今年轻人知道电碾电磨,机械加工米面,却不知道人们用碓臼舂米。旧时,凡谷物去皮皆用石杵在碓臼中复杵捣,直至谷皮剥离,经过簸筛才可食用。村民共同集资出钱购买碓臼,作为公用财物,置于村头,家家到此舂米。现在,有的村庄还有此物,但早已不用了。

        三、脸朝里
       “脸朝里“是一种土地租佃关系和形式的名称。过去,有的人家遭遇天灾人祸,把土地卖给别人,土地易主,所有权归别人。但是,土地原主为生活计,向买地新主租佃这块土地,每年向地主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米,替地主打发钱粮(农业税)。这种租佃关系栾城俗称“脸朝里”。

        四、置凳拦戏
        旧进,每逢婚庆大事或正月花会,总有一队队、一拨拨的吹鼓手、耍狮子、跑龙灯、拉碌碡、推太平车的,还有大鼓、小鼓、打落子、耍杆子、抬花杠,等等。他们依次沿街表演。各店铺商家、沿街住户,往往在自家门口摆上桌子,放上茶水、糕点、香烟等,表演队伍一到,就在街心放上一条长凳,拦住去路。各表演队伍领头人见此,便摇摆旗子,示意要在此处表演。表演队有人专门打场,把拥挤的层层观众推向后退,展现一块足供展身手的场地来。越是表演水平高的队,就越吸引观众,他们走到哪里,哪里就围得里三层、外三层,水泄不通。因此,打场成功与否,标志着一个表演队的水平高低,也是能否表演好的关键。如跑龙灯的,抡起火流星打场,观众唯恐烧着自己,而用力后退;拉碌碡的,那丑角担着夜壶,里边装着水,冲着观众溅水,观众纷纷退后,以躲避溅水,场地便逐渐扩大。表演或吹奏完结,领队人再次晃动小旗,表演队又继续前进。

        五、绑扎裤口
       “七七事变”以前,栾城时兴绑扎裤口。那时,人们通常穿中式折腰裤。这种裤子,上缀裤腰,一般为白色或浅色。裤腰肥大,系腰时在肚脐前折叠起来,再系上腰带。裤裆与裤管同样肥大,一走路,裤管前后扇动,行动不便,有拖累之感。于是,用绑带把裤口缠绑,这样显得行动利索。绑扎裤口有特别绑带,黑色,长约一米,宽约五六厘米,两端为散线状。绑扎裤口,要在脚踝骨以上外侧,把裤口裹紧,向后折叠。绑带于处处缠绑数匝,带端用力掖进绑带。
    这样做,冬天可惟防御寒风灌入裤管,从而保持了裤管内的温暖,而夏天可就闷热了。

        六、死者摸病
        在小说或戏剧中,当一人有难,万人危急时,往往出现神仙显灵,于是得救大难不死,逢凶化吉,遇难成祥。在人生道路上,时运乖蹇,生计坎砍,往往求助于算封相面,以解心头之困惑。令人奇怪的是,栾城竟有当人有病时,不是请医吃药,而且求助于死者。笔者十几岁时,得了一种奇怪的病:肛门周匝,时而糜烂,十分苦恼,羞不敢言,惶恐非常。恰巧,一个名叫王洛英的老者在我家住房,患了中风(脑溢血),痰涌阻塞,喉中呼噜作响,不省人事,抢救无效,气绝身亡。当时,奶奶领我到死者身侧,用死者的手抚摸我肛门患处,口中念念有词地说:“你走吧,把孩子的病带走吧!”后来知道,不仅我奶奶一人,不少人患有各种不可名状的奇疮疑症,求助于死者,让老者捞摸,企盼死者带走他们的痛苦。
    当时,医疗事业不发达,医疗技术落后,人们对疑难病症及其痛苦,无可奈何,才有这种愚味的举动。现在已经不见了。

        七、满足死者要求
        “七七事变”以前,斩决或枪决囚犯,栾城有一个习俗,不管这个囚犯是什么人,犯的是什么法,只要死囚提出生活要求,都尽可能满足。行刑前,死囚走到布匹店前,要扯几尺红子(红绸布)披在身上,布店照给;走到成衣店前,要新衣裳披在身上,成衣店照拿;走到鞋店前,要新鞋穿,随便;走到肉铺前,大吃大嚼,要吃多少吃多少;走到酒铺前,往往要用大杯猛喝,直到摇摇晃晃,酩酊大醉。有的死囚酒性发作,还自充英雄地唱一段:“二十年后,又是好汉一条”。有的则破口大骂对头冤家,发泄胸中不满之气。

        八、烧火炕与煤火炕
        栾城地处北温带,四季分明,十冬腊月寒冷异常,尤其三九天,民有“腊七腊八,出门冻煞”的说法。因此,旧时栾城人,一般家里人都有烧火炕或煤火炕。
        一是烧火炕,亦叫连灶炕。这种炕,锅灶与炕连在一起,灶内燃烧柴秸,烟气余热,顺着炕内火道迂回流行,通过墙内坚直火道由烟囱排出。炕面由抹制的水托坯铺排而成。水托坯由麦梢和泥,抹入一定的模具,晒干使用,大小一致,坚固耐用,不易断裂。二寸来厚,透热力快而且均匀,做一顿饭炕面温度可达40℃-50℃,最适宜老年人及幼儿睡眠。但是,灶口时有烟尘冒出,室内烟味呛人,日久天长,墙壁熏黑。
        二是隔山烧火炕。取暖的道理和烧火炕一样,只是锅灶和炕中间隔了一堵山墙,灶炕分为两屋,一边是卧室,一边是厨房,取暖、做饭二者兼顾,比起连炕灶来要干净、清气得多。
        三是烧炕洞。炕内留有炕洞,专供烧燃柴草取暖之用。洞内堆铺锯末、麦糠,此物烧着后,熟火稳慢,一时不灭,保持炕内长时间温热。燃烧发生烟热,顺着炕内火道,排出烟囱。经过烧炕,炕面温呼呼,既经济,又干净,睡了温馨、舒服。
        以上三种取暖形式,燃料都是柴草,就地取材,遍野皆是,不用花钱。
        农村富家,城镇民户,生活稍富裕,他们烧煤火炕。煤火炕,指用煤作燃料生火取暖,炕前盘火炉,炉高一尺半,呈现正方体,炉膛竖筒状,连炕的一面留孔道,炉热由此进入炕内;孔道上方,留有一砖之孔,可插入一砖;取暖时拉开此砖,炉热由连炕的孔道进入炕内;做饭时插入砖孔,阻塞火热通往炕内,炉膛火焰上冒,用来做饭。通常烧晒干的煤糕,烧湿煤泥也不错,不用时封住,火镩捅一个孔,做饭时捅开,火苗立即升腾起来。炉前铺木板,下砌煤火炕,内盛烧乏的煤灰渣。不过,火力小,只能烧水喝,或做少数人的饭。比较考究、清雅、干净。

        九、打谷茬
        旧社会,柴草是农民赖以烧饭取暖的主要燃料。庄稼收获后,秫秸、谷草、豆蔑、棉柴等都要收拢一块儿,捋顺打捆成个儿,在门口、院角、居落儿、场边,堆摞成垛。家家如此,这是栾城农村的一大景观。“秋天猫猫腰,强比冬于地里走一遭。“的确,秋后的田野,柴禾拾即是。
        此时,农村青少年三三两两,手提二齿钩、包袱、绳索,到耕过的谷地拾谷茬。谷茬上有二寸多长的谷秸,下有须状的根,一点就着,是“打火底”的理想引柴。从翻耕过的上下,用二齿钩捣出谷茬,拿钩背砸去坷垃,搞掉碎土,每隔丈余扔成一堆。这样一个午能打数堆。经过曝晒。拣成堆用棍子或二齿钩敲打,碎士离茬落地。然后,把谷茬码成扁平长方个,再把它们一个个摞起来,用绳子捆扎,成了一个大捆。把二齿钩和木棍插入捆内,背起谷茬捆,便可凯旋而归了。二齿钩,钩头铁制,二齿,上有铁环,内套木杷。木把一尺半左右。径粗一寸,手持刨茬十分便捷。( 解志维 )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